“永远不要跟波兰人提‘但泽’两个字。”在一个从华沙驱车开往波兰北方港口城市格但斯克的黎明,我们的专职翻译毕达(Bida)这样提醒我,言间诚恳而严肃。格但斯克(Gdańsk),即我们历史书上的“但泽”(Danzig),前者是波兰语,后者是德语。
历史书告诉我们,在1939年,德国纳粹就是为了收复“一战遗留问题”的但泽走廊,由水路侵入格但斯克港,挑起“二战”欧洲战场的首役。如果说华沙的伤痛在于几近毁城,那么这里的记忆伤疤里,还有更复杂微妙的身份认同。
这座北方要塞南扼波兰母亲河维斯瓦河河口,北临波罗的海。在“一战”前,这里的居民95%是德国人,“一战”后,因但泽自由市的创建,在此的德国人一夜失去国籍。而波兰对它的权利是一条沿维斯瓦河西岸80公里的狭长走廊,作为波兰的出海口。
如今,格但斯克回到了波兰,而曾经的“但泽”被刻意地掩埋在记忆里。虽然记者此行是为了探访波兰在“一带一路”中的痕迹,以及它本身在东欧剧变后的“巨变”,但是在这里,无法回避的,仍然是曾经四分五裂的历史版图。
也只有在如弹片般纷纷而下的历史的断片中,才可以溯流而上,看清它“巨变”的脉络。这背后,有国民性格、转型模式、历史关键选择的各种因素的交织,以至于今天的波兰官员自信地告诉中国记者,波兰是欧洲唯一一个20年间没有出现经济负增长的国家。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这个东欧第一经济体第一时间选择加入亚投行, 中东欧仅此一例。
波罗的海的明珠
今年初,波兰学术界也纠结过“一带一路”的最终指向,并猜测它是否重蹈“马歇尔计划”。今年2月,波兰智库东方研究中心(OSW)教授卡兹马尔斯基(Marcin Kaczmarski)在《新丝绸之路:中国政治的利器》中认为:“这个计划是中国对俄罗斯倡导的一体化项目——欧亚经济联盟的反应,它使北京既能在中亚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又不必公开与俄罗斯竞争。”
所以他说:“它是一个开放的政治项目,没有清晰的定义和界限,结果是扩大中国政治影响的基石。”但时至今日,他们愈益明白:就目前来说,其重点更多是经济层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