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地气的“四菜一汤”

 
不接地气的“四菜一汤”
2017-05-23 09:26:26 /故事大全

前不久,退休的远房表叔来我家做客。表叔当过教师,一生酷爱读书。我向他推荐了新落成的市图书馆,那儿环境优美,窗明几净,有不少报刊和藏书。谁知表叔去过一次,就不愿再去了:“这家图书馆修得好,书报也挺多,就是离城区太远。去那儿的公交车太少,还要转两路车,往返得花两个多小时。位置也不好找,我都快70岁的老头子了,又要安全检查,又要办证,还要打听外借部,一本书,眼睛都得挑花。还有,那馆盖得太气派,得花不少钱吧。但去看书的人好像不多,而且大多是上年纪的人,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考虑在市中心建个小一点的分馆呢?”

表叔反映的情况,并非个案。笔者也是图书馆的常客,因为平时都是开私家车去,除了距离稍远一点,还没感觉到其他不便。但一些老年读者却没这样的幸运了,他们大多住在老城区,有的老人来这里读书看报,往往要转好几路公交车,时间上耗不起。还有些老人因为晕车,根本无法前来。与图书馆有同样情况的,还有市博物馆和市美术馆,它们和即將落成的青少年宫一起,加上广场的音乐喷泉,共同构成我们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亦即外界流行的城市“四菜一汤”。和很多城市的通病一样,“四菜一汤”看似洋气,却不接地气。所有场馆,都规划在城市新开发区,场体大,占地宽,位置远。音乐广场面积过大,即使到了公交站点,还得绕很长一段路。私家小车是必备的参观工具,然而拥有私家车和坐得起私家车的市民,多数又不去那里。馆藏的内容,也显得曲高和寡:像数字图书馆,多数席位成了孩子们的网游室;像美术馆,举办一些书画家的个人作品展,多是个人作品研讨,一些珍品,又不轻易示人,作品质量偏低,提不起大众的兴趣;像博物馆,缺少有名气的镇馆之宝,屈指可数的展品,又没多少价值,整个馆看上去空旷冷清。凡此种种,造成了“四菜一汤”大部分时间门可罗雀。

上世纪80年代前后,城区面积不大,到城市的公共馆所去学习参观,都不需走很远的路。如今经济发展了,获取公共资源信息,反而不如从前便捷了。其间的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的规划布局只过分考虑到“面子工程”给城市带来的美观,而忽略了它们的经济适用。城市有没有必要耗巨资建设雷同、气派的“四菜一汤”?许多地方并没有认真研究过,见得多的是盲目地模仿和攀比。规划方案正式落地前,基本没有征询过市民的意见。要知道,让市民们就近享受公共资源,不仅是人民的权利,更能使面子工程更接地气,对缓解城市公共交通压力,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湖南永州蒋平

打赏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