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曾是稀罕物

 
鹅曾是稀罕物
2016-12-16 09:46:24 /故事大全

如果现在能用一群鹅换王羲之的一幅墨宝,人们非得抢破了头。所有人都觉得《晋书》里记载的那个道士,用一群鹅换了王羲之亲手抄录的《道德经》,真是太值了。

王羲之喜欢鹅,是众所周知的。但换鹅一事似乎不这么简单。王羲之年纪轻轻就知道在人家登门选女婿的当口袒腹东床,扮足了风流倜傥,说明头脑相当精明。所以他和人换鹅,给人的感觉就有些复杂。

据《宋书》记载,东晋成帝在位时,有鹅现身于钱塘,被人捉住专程进献宫廷,可见鹅是稀罕物。东晋大将军刘毅年轻时,向时任司徒右长史的庾悦要块鹅肉吃,庾悦死活不给,两个大老爷们儿自此竟结下了梁子。过了些年,刘毅时来运转当了领导,现世现报,把这个庾悦打压得抬不起头,搞得庾悦竟抑郁而死。而庾悦最初之所以舍不得那块鹅肉,只是因为鹅肉贵。

既然鹅如此珍稀,那么家里有几只活蹦乱跳的鹅,显而易见,生活已经不止小康,而绝对堪称豪富。这么一说,那个道士也没占王老人家的便宜。

据宋朝赵叔向的《肯綮录》记载,两晋南朝之前,鹅在南方并不多见,到了唐宋时期,鹅在淮河以北仍很罕见。物稀则价贵,以至于唐时的鹅每只卖到二三千钱。鹅贵,鹅毛也跟着水涨船高,用精挑细选的鹅绒毛辅以布帛缝制成的鹅绒被价格不菲,只有富豪之家才买得起。

自打东晋就很贵,到了唐朝依然贵的鹅,到了宋朝,供需关系似乎有了一点变化。

苏轼曾说过,“钱塘人喜杀,日屠百鹅”,说明那时鹅的数量并不少。即便考虑到文人的夸张天性,就算一天杀不到100只而只杀了二三十只,数量也是不少的。况且,政府还曾因民间杀鹅过多而下令禁止,此事记载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民间竞食鸡、鹅、鱼、虾之属,害命多过百倍,可令断三日,生命微物悉禁之。”

宋朝史志学家罗愿则记载了普通百姓使用鹅毛被的情况:“邕之南多熟鹅毛为被,取项、腹软毛蒸治之,如称畦纳之。其温软不下绵纩,且宜小儿衣中云。”在唐朝只有大款才用得起的鹅毛被,到了宋朝,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居家旅行必备之良物,说明鹅的数量肯定是多了。

但不知是什么原因,直到明朝,鹅依然值钱,鹅肉还盘踞在名贵食品排行榜。清朝诗人王世祯的老父亲在明朝还没灭亡时做官,后来在御史岗位上退休,某巡按为表达人走茶未凉、世间有温暖、人间有大爱的真情,择日登门拜访。王老太爷盛情款待,饭桌上就有一盘鹅,但是只伪装鹅──把鹅脑袋和鹅屁股切了下去,用鸡脑袋和鸡屁股代替。这个小伎俩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当时吃鹅肉实在是太奢侈了,堂而皇之地把一只整鹅端到饭桌上,传出去会影响官声。毕竟一个是退休御史,一个是在职巡按,不吃鹅吧不够档次,吃吧还是要小心一点,以免惹上腐化堕落的骂名。

这么一看,早年王羲之书换白鹅,绝不是盲目入市,人家是做了一次很靠谱的固定资产投资。

选自《传奇故事·百家讲坛》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