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的遗产(11)

 
大航海时代的遗产(11)
2015-08-03 23:41:41 /故事大全

但是,如果从国家、民族甚至全人类的角度考虑,哥伦布的意义就显出来了。15世纪的欧洲普遍存在一种敢于冒险的精神,当时的社会环境给这些冒险家提供了很多机会,因此欧洲出现了很多胆大妄为的亡命徒。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失败了,但只要有一个成功,后果就是革命性的。

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步都是事先无法预测的,任何过于具体的经验教训对于前人而言都是马后炮,毫无用处。唯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教训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必须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鼓励各种创新。一个新想法,哪怕听上去极为荒谬,都应该有人去尝试一下。

写到这里,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萦绕在很多中国人心里的疑问:为什么郑和没有发现美洲?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恐怕历史将会被彻底改写,今天的美洲人很可能都是说中文的。

这个问题并不太离谱。要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将近100年,郑和宝船的排水量是哥伦布船队的旗舰“圣玛利亚号”的100倍,两者的差距肯定不是技术上的,必须从其他方面找原因。

有人说原因在于郑和出海的目的是去扬国威的,属于国家行为,而哥伦布却是去寻找新的殖民地的,属于私人的商业行为。但这个理由属于典型的马后炮,先入为主的成分太浓。先不说“殖民”和“宣示主权”谁好谁坏,哥伦布可不光是去殖民的,他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教。他的航海也不是私人行为,国家色彩同样相当浓厚。

美国学者贾勒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其名著《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对这件事做过一个更深刻的总结。他认为原因在于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是一个政治上统一的大帝国,一切都听皇帝一个人的,他的任何决定都不能被挑战,也不可能被逆转。当下一任明朝皇帝不喜欢郑和,并下令停止远征时,便没有任何中国人有能力去挑战这个决定,因此也就没机会证明这个决定是错的。

相比之下,欧洲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14世纪明朝统一中国时欧洲分裂成1000多个小国,经过一番征战之后,到公元1500年时欧洲仍然有小国500余个,哥伦布只要在这几百个王公贵族中说服一个来支持他的事业就可以了。事实上,当哥伦布有了西行的想法后第一个求助的人是葡萄牙国王,后者拒绝了他。于是他又去求助于一位公爵和一位伯爵,两人又都拒绝了他。之后他才去求助西班牙女王,第一次还是没有成功,直到他第二次去请求资助,这才终于获得了后者的首肯。

换句话说,像哥伦布这样的冒险家只有在欧洲那种多元化的环境里才会出现。如果当时的欧洲如中国明朝一样是个统一的集权国家,当第一个皇帝拒绝他时,他就已经没有机会了。

这才是中国和欧洲最根本的差别。在欧洲的制度下,即使哥伦布失败了(非常可能),也会有另外一个人做出另外一件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从而改变欧洲的命运。而在中国,只要皇帝想不到的事情就一定不会有人去做,这样的国家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有可能依靠团结而取得暂时的优势,但从长远来看必定落后于前者。

主笔/袁越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