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寻茶记(3)

 
安化寻茶记(3)
2015-10-29 10:05:07 /故事大全

工人们一身短打装束,有的甚至赤膊上阵,大杠压制时由5人手提或臀座下压大杠,一人在前面用脚踩篓滚压;绞小杠时,杠爷负责收紧箍在茶身上的每一根篾绳,其余4人辅之。大杠和绞小杠交替进行,反复5次,使篾篓内茶叶受压不断紧缩,加箍绞到花卷圆周围尺寸符合要求为止,最后由一人手挥木锤,锤击花卷整形,通体匀称才算结束。

7人中的其他两人,一人是支脚,一人是杠爷。同伴们在压茶过程中,他们要负责调整空篾篓的大小,要将茶装入篾篓,要准备篾绳等。无缝衔接是“千两茶”的工艺要求,从将蒸好的毛茶装进篾篓,到最后锤击成行,动作必须迅速,不能使蒸汽散失。所以,杠爷要有替补。刚压制好的“千两茶”表面摸起来都是热的。白沙溪茶厂曾经搞过压茶比赛,成绩最好的,完成这一过程需要30分钟。这是一份极其消耗体力的工作,中间需要换手,安化民间形容杠爷的一顿饭,要“三斤肉、两斤酒”。

踩制工艺原来被民间刘家视为绝活,一直是传男不传女,对外保密,暂停生产数十年。50年代白沙溪茶厂启用刘姓传人,传授制作技术,1952年生产了40支后,数度中止。直到1997年之后才每年有一定量的生产,到2005年以后,掌握该制作工艺的茶厂越来越多,规格花样开始多起来,虽然千两仍是主流,但也不拘于千两。十两、百两、三百两、五百两、万两都有。阿香美茶厂还生产过几支两万两,但无论多少两,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的名字:花卷。

“千两茶”工艺的特殊性不在于“制”而在于“炼”,首先茶叶的含梗量原则上要低于2%,而且绝对不能超过5%,要选用国家毛茶标准中的二级六等与三级七、八等的黑毛茶的拼配。太嫩的料黏性过强,耐泡性差;等级低的料,过于粗老,黏性不高。这些原料制“千两茶”要么太紧,要么太松,达不到工艺要求。

包装也极为讲究,外层是花格篾篓,需选用三年龄以上的楠竹编织而成,年岁小的容易生虫;中间层为当下流行的棕垫床品的主材棕针,铺满厚厚一层,是为保温;贴身的内层以粽叶打底。一支理想的“千两茶”,这三层包装的材料均取材于安化。

“千两茶”的香气清冽悠长,口感清爽干净,并不像它的外表那么威猛阳刚,所以有人爱称其为黑美人。难怪黑茶泰斗蔡镇楚教授称之为:承潇湘之秀色兮,积力量之阳刚。

烟熏与炭烧

安化自古以来就有采用烟熏的方法保存食物的习惯,所产的熏鱼腊肉全国闻名,现已把这种美食做成产业。这一习俗在古代也用到了茶叶的储藏上,黑毛茶总要经历杀青、初揉、渥堆、复揉、烘焙五个过程,每个环节对最终的成茶之口感皆有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烘焙。古人发现用松烟烘焙的茶,劲道尤烈,汤色红浓,滋味浓厚,并有浓烈的松烟香味。自此把它作为黑毛茶加工的一个特殊工序,沿袭至今,广西的黑茶六堡茶也以带松烟香味的为上品。

烟熏茶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所形成的消费习惯,也揭示了一些科学道理。一是茶品色泽乌黑油润,均衡一致;二是经高火后,糖与氨基酸发生焦炭反应,使香气高冲,滋味更显甜醇,消除了粗老气和苦涩味。烟主要由一些酚类物质组成,具有抑菌和抗氧化作用,茶叶长时间储存,不易霉变,此外茶叶苦涩的消除还可能与高温烘焙去除茶叶中的咖啡碱有关。

传统的黑毛茶初制工艺讲究松柴明火,白沙溪茶厂在这一环节甚至采用的是沿袭自明朝的“七星灶”来完成这一干燥过程。根据白沙溪茶厂负责生产与技术的副总肖益平介绍,七星灶的灶孔据北斗七星在天河的方位而在灶台相应位置砌成,目的是使灶上摊铺的茶叶受热均匀,同时只吸收松烟香而无烟味、异味。灶下燃之以松枝明火,因而烘焙加工出的黑茶有着淡雅的松烟香。

在烘焙这个环节,以生产昂贵黑茶为特点的建玲茶业,采用的是炭烘培,以至于有人以“黑茶界的炭烧咖啡”来介绍这个企业。以木炭烘焙,是黑茶企业中极为少见的工艺,也是黑茶现代制作工艺中的一项创新。在建玲的烘焙厂房,数百个两人合抱才可勉强抱住的不锈钢桶和数百个碗口大小的不锈钢杯,如阅兵般分别置于地面和架子上,推开不锈钢桶,下面是一个刚好被盖住的洞,用于烧炭。大小容器内近一半的深度有隔断,上面放置毛茶进行烘焙,小容器是用来烘焙嫩料。

其实“炭烧”并没有入茶味,去松烟香迎合的是追求纯味人的嗜好。至于烘焙这一环节孰优孰劣,则取决于技艺选择,或取法于传统与自然,或追求当代偏好,便生成两种不同口味。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