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画:中西融合之美(5)

 
莫高窟壁画:中西融合之美(5)
2015-10-29 10:11:18 /故事大全

至北周时,敦煌的忍冬纹与中亚粟特风格的忍冬纹相结合,出现了一种多裂单叶的忍冬纹,其结构虽同属于单叶纹类,已不同于北魏时的纹样,这些由多裂叶片合成的忍冬纹,叶裂深及茎部,素地,黑线勾纹,绘制简洁,有雕刻装饰的神韵。

隋代是纹饰发展的高峰,忍冬纹在与莲花组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融入缠枝纹的样式,形成缠枝忍冬纹,主枝上的分支为集丛状,大叶子保留忍冬纹叶形的遗风。更有忍冬禽兽的组合,禽兽形象由忍冬叶组成,动物的每个部分都是一片叶纹,远望是一带波连的忍冬叶,近观又是姿态各异的动物形象。同时,忍冬纹首次用于佛背光,描绘手法也为之一变,先在色址上用白色线或黑线勾描叶形,再在叶内填涂一笔颜色,绿、墨、朱、赭相间填饰,兼用背光敷彩的技法,将地色涂成金色,或半绿半青,半朱半赭,达到熠熠生辉的效果。

隋代佛背光的熠熠生辉既有内环忍冬纹的作用,更是外环火焰纹的功劳。火焰纹最早为表现佛陀背后闪耀的光芒而出现,对光的展现可谓本职。而在敦煌壁画中,火焰纹主要应用在两处,一是佛背光,一是佛龛龛楣的边饰。

敦煌石窟中最早出现火焰纹在北凉时期,为佛背光而画的火焰纹,以写实为主,为单头、三头、多头的火焰形状。而主佛像龛楣上也绘有简易的火焰纹。这些纹饰只作为一道带状边框画在龛楣边缘上。它们的使用避免了与龛内大面积佛背光火焰纹的重复,并使主题更符合主佛龛所要求体现的佛国净土境界。北魏时,纹样变化增多。佛背光外环层较宽,绘多头火焰纹,为营造火焰闪耀时的节奏感,用石绿、白、淡赭、黑褐诸色反复连续涂饰。西魏时期,受汉代丝织彩锦、刺绣云纹的启发,运用连续套联法,在同一个环层中的前一个纹样尾部与后一个纹样首端涂饰同一种颜色,使前后纹样连绵不断,纹彩交织,形成熊熊之感。北周佛背光的火焰纹因颜料的原因,趋向简单,绘有西域风格的齿条形火焰纹。

隋代的火焰纹在拜火教的影响下,极其风行,在佛龛龛楣的边饰和佛背光的表现上均有大发展。佛龛龛楣是以火焰纹为主纹饰,不再是绘制单一的火焰纹龛楣。这里的火焰纹与摩尼宝珠结合,用宝珠的光亮突出火焰的明耀。火焰纹本身的样式传自中原,结构简洁,以一条线向上随意弯曲回旋画作火焰之势,不论是怎样弯弧的线,都是并列一道接一道画去,再用土红、青、黑、绿诸色相间反复涂饰,形成阶梯状层层迭压,赋予其节奏变化。火焰纹在佛背光中与忍冬纹结合时,外环层的火焰纹,纹层甚宽,夹有摩尼宝珠纹饰,更与龛楣上的火焰纹内外相照。唐朝在表现佛背光时,火焰纹用于背光的最外层,由蓝、绿、红三色相间画出,每层边缘更用贴金表现光芒。而为强调典雅的装饰风格,火焰纹的颜色多将青绿色间入红色中,其动态特征被有意减弱,终至被其他纹饰取代。

飞天

如果不是敦煌飞天的形象已经声名远播,第一次来到莫高窟参观的游客恐怕很难关注这个出现在藻井四周、人字坡两侧、平棋四角、龛顶、龛壁、龛楣、背光及龛两侧的壁画之上的“配角”。佛教尊像的绘画讲究比例尺度,而对于飞天,工匠们却可以大胆发挥创造。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