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 性本善吗(3)

 
人之初 性本善吗(3)
2015-04-03 11:00:50 /故事大全

事实上,在登山的实验中,6个月和10个月大的婴儿的确看上去有明显的出于本能的见解。根据婴儿注视两个角色的时间,研究者发现,婴儿对好心人的偏爱远多于对搅局者的。这个实验结果“太离奇”,哈姆林说,连研究者本人都不太相信这样有颠覆性的结果。他们又设计了其他实验,用毛绒玩具来扮演好心人和搅局者两个角色。情景短剧结束后,婴儿可以自己选择伸手拿哪个玩偶。“基本上,所有婴儿最后都会选扮演好心人的玩偶。”哈姆林回忆说。

之后,研究者又对3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相同的实验。这次,研究人员无法让小孩儿伸手拿玩具,因为这个年纪的婴儿还不能完全控制伸手这个动作,所以研究者就记录了被试婴儿的眼部运动。同样,这些婴儿对搅局者表现出厌恶。

“我高兴得快要疯了!”

研究人员一般会尽量避免刚刚进入幼年期的儿童,也就是可怕的2龄童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脾气是出了名地臭,要他们完成测试绝非易事。但哈佛大学的幼儿发育研究实验室通过幼儿的利他主义(尽管,对家长而言,这个词听上去挺空洞)行为的研究,差不多已经把这个年龄组变成了自己的专长。

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菲利克斯·沃纳肯(Felix Warneken)起初的兴趣是对小孩子如何看穿别人的意图,以及幼童是否会协助他人达成目标,他希望通过新颖的帮助实验来探查孩子的这种行为。但是,德国马普演化人类学研究所的顾问表示,在实践上这个方法基本行不通。顾问告诉沃纳肯,一旦小不点儿们热乎乎的小手摸到了他们喜欢的东西,“他们就会把东西攥得死死的,根本不肯松手。”而且,名声赫赫的心理学家之前也论证了,未经社会化的孩子都是自私的,孩子只是以儿童期进步表现的形式习得利他行为。如果他们遵守社会规范就能得到奖励,违反了则会受罚。

沃纳肯将这个想法暂时放在一边,同时进行其他的幼童合作行为研究。一天,他正和一个小孩儿一起拍球。球纯粹意外地滚到了一边,照沃纳肯的话说,“天意如此”。他的第一反应是把球捡回来继续玩,不过他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相反,他站在原地,假装努力地捡球,尽管他几乎都没有伸出自己那条大长胳膊。跟他一起玩球的小男孩看到沃纳肯吃力的样子,过了一会儿便起身一摇一摆地朝玩具球走过去。接下来的事情背离了学界不厚道的预期,孩子伸出自己圆滚滚的胳膊,捡起球并交到了巨人玩伴的手上。

接下来的几个月,沃纳肯完成了针对18个月大孩子的实验设计。“在不同的情境下,18个月大的孩子都会伸出援手,而且这个行为是完全自发的。”沃纳肯说,“他们是聪明的小帮手。这并不是后天教育赋予的,没有提醒和奖励的情况下,他们也乐于帮助别人。”

甚至在会牺牲自己部分利益的情况下,幼童也会帮助别人。沃纳肯给我看了一段实验录像,一名幼儿在满是塑料球的儿童泳池里打滚撒欢。显然,孩子玩得很开心。随后,坐在附近桌子旁的一名实验员笨手笨脚地把一支钢笔掉在了地上。实验员做出一副捡钢笔捡得很吃力的样子,同时发出不开心的声音。孩子会悲伤地看她一眼,然后充满责任感地从球池里站起来,捡起钢笔还给研究员。最后,小孩儿如释重负地一下子扑回球池里,而他并不知道,自己这一牺牲小我帮助他人的举动,完全符合利他主义的正式定义。

由于帮助行为是在18个月大的幼儿身上表现出来的,沃纳肯相信这种行为很可能是天生的,并非后天教育或模仿学会的。为了证实自己的假定,他又用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灵长类动物之一——黑猩猩——进行实验。成年黑猩猩与2岁的人类幼儿智力相当,他们使用工具的能力、记忆能力大致相同,而且在诱导式学习测试中表现也差不多。

沃纳肯研究的第一只黑猩猩,是在德国的一座动物园里,由饲养员养大的,与特定的一些人相处很融洽。他将人类实验里对黑猩猩而言比较陌生的物体(比如钢笔),换成了它熟悉的东西,比如管理员擦洗设施用的海绵。沃纳肯在走廊里等着,通过摄像头观察管理员手里的海绵掉落后的情况。黑猩猩像是收到指令了一样,蹦蹦哒哒地跑到海绵跟前,轻快地把它捡起,交给管理员。沃纳肯回忆说:“我当时就震惊了!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它们竟然真这样做了。我开心得要疯了!”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