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品《清明上河图》酿血案

 
赝品《清明上河图》酿血案
2016-12-16 10:47:30 /故事大全

“我朝有一大老先生,因权奸托他觅一古画,他临一幅与之,自藏了真迹,竟为权奸知得,计陷身死。”这段出自《型世言》第三十二回《三猾空作寄邮,一鼎终归故主》的引言,并非完全无中生有。文中的“大老先生”指的是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王,而“权奸”就是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严嵩。

欲求名画献权臣

明代嘉靖年间曾任内阁首辅的严嵩,权倾朝野。他神童起家,善诗文,精通书画。其子严世蕃,在严嵩大红伞的庇护下,官至工部左侍郎。为了向严氏父子献媚,下级官吏便投其所好,穷搜宇内书法名画,进献给严氏父子。时任蓟辽总督、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的王忬,也是其中之一。

王忬,字民应,号思质,太仓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曾北御蒙古,南抗倭寇。文坛领袖王世贞是他的大儿子,抗倭名将俞大猷是他的老部属。当时,严嵩的党羽鄢懋卿、胡宗宪,听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已故内阁首辅王鏊家里,但其家巨富,难以用钱财打动,他们就找到一个叫汤臣的苏州人想办法。

由于汤臣和王忬交情匪浅(注:王忬在巡抚两浙时,裱画匠汤臣生活困难,王忬就把他带回到自己家中做一些活计,后来又将其推荐给了严世蕃),便把这个逢迎严氏父子的绝佳机会告诉了王忬。王忬便请汤臣帮忙求购《清明上河图》。

赝品流入严府

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图》为长洲陆完所藏。据记载,陆完去世后,陆夫人把《清明上河图》缝在一个绣花枕头里,不管坐着还是睡着,都随身携带,寸步不离。陆夫人有一个外甥,姓王,善绘画,且很乖巧,深得夫人欢心。趁夫人高兴的时候,他就提出借看此画。夫人被他的伶牙俐齿一说,不好不借,只有加以严格限制:不准携带笔砚,只能坐在小阁中观赏,也不许有其他人在场。这样,王生往来两三个月,共数十次观赏,逐渐将构图布局、位置暗暗记在心里,回去后把全图临仿了下来。

当时,一大批绘画技艺高超的无名画家聚集苏州,靠仿名家书画谋生。在这期间,书画作伪高手黄彪脱颖而出。在明代文学家沈德符的《野获编补遗》中,汤臣仅买到黄彪仿制的一幅赝品《清明上河图》;而在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中,王生将自己的临摹本出售给王忬,获利八百两银子。不管事实真相如何,王忬最终弄到手并献给严氏父子的只不过是一幅赝品。

汤臣恩将仇报

得到《清明上河图》的严氏父子,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们自以为家藏书画无出其右者,于是广延宾客,拿出《清明上河图》品评炫耀。画中,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屋舍、草桥和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头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在一片柳林中,枝头泛出嫩绿,路上一顶轿子内坐着一位妇人,轿后跟随着骑牛的、挑担的……全画的序幕,已让宾客被宋汴京的都市生活万象深深吸引。

可就在这时,汤臣竟当众指出此画系赝品,让沉浸在喜悦中的严氏父子丢尽了颜面。前文提到,汤臣与王忬交情匪浅,为何会落井下石?原来,汤臣人品极差,竟恩将仇报上门要挟,索要王忬之妾雪娘。王忬怒将汤臣赶出府邸。于是,汤臣选择在公众场合向严氏父子告发此事。

王大人因伪作命丧西天

得知《清明上河图》为赝品后,愤怒的严氏父子认为,王忬是有意以赝代真。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严氏父子先借“滦河之警”陷王忬于囹圄,次年便将王忬斩于西市。

由赝品《清明上河图》引发的血案,并没有因王忬被诛而画上句号。既然王忬的这幅《清明上河图》是赝品,那说明真迹还在民间。据记载,陆完的儿子因为欠债,无奈之下把此画卖给了戏曲作家顾懋宏。而顾懋宏和严嵩同时代,所以,这幅名作在顾氏家中藏了不久,便到了严氏父子手中。

严氏父子垮台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八月,这幅经历坎坷的《清明上河图》被抄入明内府。

随后,明穆宗即位,王忬得以昭雪,赐两祭全葬,追任兵部尚书。而黄彪临摹的赝品《清明上河图》,则退还给王家,由王忬的二儿子王世懋收藏。至于告密者汤臣,也未能善终。王忬遭大辟之前,汤被派去戍边,最终“殁于戍所”。

选自《老年文汇报》2015.36

所属专题:

更多精彩,请点击: 清明节 血案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