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城拉萨——世俗 宗教与自然

 
圣城拉萨——世俗 宗教与自然
2015-09-29 16:18:07 /故事大全

不一样的地理与文化对于个人来说,往往意味着一种新的精神启示与引领。空气稀薄、大气干洁的藏地,那些陷入河谷的村落,与山间属于藏传佛教不同流派的大小庙宇,构成了旅游者心目中的圣地西藏。

藏传佛教的存在,成为西藏文化让许多人感到神秘的重要原因。全民信教的藏族,造就了这片雪域高原上的寺院、佛塔、经幡等,那些“六字真言”和嘛呢堆,雄伟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小昭寺,都成为藏传佛教的外部标志。藏族积累的文字典籍浩如烟海,数量之巨仅次于汉文典籍,壁画、塑像、唐卡等佛教艺术,散发着雪域高原上独有的魅力。

每一个走入西藏的外来者,都不可避免地携带着自身的文化基因,进入到一个个让他们感到惊奇的文化场景里。拉萨是藏人眼里的朝圣中心,也是世俗眼中西藏最现代化的城市,它就像一个无言的主人,千百年来静默地看着人群的往来与社群的变迁,一点点渗透出历史带给它的打磨痕迹。

藏族作家阿来在《大地的阶梯》里写道,他曾在四川藏区山间的冷清小寺里,遇到一个年轻的喇嘛。当喇嘛送他从山顶小寺一点点走下山时,夕阳照亮了一川河水,也照耀着列列远山,直到视线最远处。年轻喇嘛轻声说道:“我看那些山,一层一层的,就像一个一个的梯级。我觉得有一天,我的灵魂踩着这些梯子会去到天上。”在藏族人心目中,青藏高原的腹地拉萨,就是顺着大地与历史的脉络,处在大山阶梯的顶端的藏文化中心地带,是终其一生也要努力到达的地方。

拉萨的历史,在地理学上尚属年轻,在文化历史上已然十分悠久。大约在2000多年前,拉萨河谷还保有森林与沼泽的生态,大昭寺就是在以土填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大昭寺维修的时候,气象学家惊喜地发现,该寺更换下来的梁柱为建寺时的原木,并从其年轮中辨识出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数百年间拉萨地区气候的干湿冷暖。

按照传统藏学家的研究,也就是在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藏区,在此之前流传于藏地的宗教为苯教。藏学家柳陞祺认为,苯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本没有多少深湛的教理而言,所以本波(苯教的另一种称呼)教士一旦遇见佛教的威胁,就深切地感到自身的缺点。为与佛教竞争,他们一方面利用人民的保守性和排外性,另一方面借鉴佛教义理甚至仪式,制作大量经典。佛教初到藏区,对于信奉苯教的民众来说,认为佛教里都是外国人,比如释迦牟尼、文殊菩萨。苯教原本信仰里,河有河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莲花生大师用他的智慧使藏区百姓接受了佛教,他将苯教里崇拜的神吸收到佛教里来,增加了一个神的系列,叫作“护法神”。这个护法神系列没有定额,随时可以增加。莲花生大师将苯教的神灵搬到佛教里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就形成了佛教的万神殿。

用藏学家王尧的话来说:“藏传佛教就把原来当地的崇拜和信仰统统吸收进来,最后皆大欢喜,当地人也觉得信仰、崇拜的神都是熟悉的,这样就减少了人们心理上的反感。这是莲花生大师重要的贡献。”德国宗教学者H.霍夫曼总结说:“在藏区,似乎是佛教占领了舞台,可上演的是苯教节目。”

不过在年轻一代的藏学家沈卫荣看来,上述曾经非常主流的观点,今天已经遭遇到国际主流学界的质疑。直至今日,人们也无法确切地说清楚苯教真正的来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乐于相信苯教或许就是佛教的一个分支。但是“将佛、苯对立作为吐蕃时期西藏历史的一个重要内容更像是后世西藏史家有意建构出来的一种历史叙事,其真实的历史则依然是模糊不清的”。苯教史家建构出来的苯教的远古来历,更像是神话传说,没有确切、可信的历史资料依据。从现存的苯教文献来看,它们的绝大部分都与佛教文献相对应,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反倒是昭然若揭。但是藏文明在历史河流中的灵活性与包容性,一直清晰可见。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