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东方与西方,替换成丝绸与玻璃,也未尝不可。虽然,这两者并不在我们的经验与知识谱系内,但它们之间东西相向的旅行及其命运,足够传奇。
在最为“丝路繁忙”的大唐盛世过去1000多年之后,1851年,以“世界博览会”为名的另一场为展现盛世而集结的盛事在英国伦敦开幕。虽然出现在描绘开幕式的油画上的那位神秘“希生老爷”实际上算不得真正的“中国嘉宾”,来自湖州的12捆“荣记湖丝”倒确实是中国商人徐荣村主动提供的展品。湖州自唐朝起就是重要的蚕丝产区,“荣记湖丝”最后获得了世博会金奖的确实至名归,但也该在意料之中:毕竟这是一场“日不落帝国”展示它光照寰宇能力的大庆典,而“丝绸”在当时的西方视野中依旧是完美的东方符号。英国对于自己的形象定位则毫不掩饰地以主展馆“水晶宫”的方式彰显在世界面前。直至此时,被奖项环绕的漂亮的中国丝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水晶宫”在以西方的方式炫耀着什么。
水晶宫的主要构建材料是丝绸的老相识:玻璃。东方的丝绸与西方的玻璃在丝绸之路上曾多次相遇,这是确凿的史实。然而,如同地球原本是三维的球体、地上的路在视觉中却往往只剩下平面映像一样,流转在丝绸之路上的太多物品在书本历史中也只留下平面化的符号:它们本应携手同行,中途却误入时空虫洞的平行宇宙。对于丝绸与玻璃这两种东西方原本各自引以为荣的工艺来说,尤其隔膜如此。
织与造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