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到此一游”

 
古人的“到此一游”
2014-05-12 21:58:00 /故事大全

2013年,一个小学生在埃及神庙的浮雕上刻下“xxx到此一游”7个大字,引起了一场大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列举了很多古代文人的诗词为证。 其实这个说法不准确。古人喜欢在各个地方题诗不假,但没有直接题在文物古迹上面,大都题在墙壁上,像寺庙的墙、酒楼的墙,还有很多地方特意修了墙一专门让这些大文人留下墨宝。 古人在墙上题诗最早见于汉朝,到了隋唐开始兴盛起来,这也是有原因的。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一到了考试的日子,各地的读书人都往京城跑,一路坎坷,难免有很多感慨。再加上官员外放、结伴出游,这都是最容易产生灵感的时候,于是共同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壮观的现象一题诗。

古人喜欢题诗,除了有机会、有心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被人关注。北宋有个人叫卢秉,在一个小地方做司户参军,要地位没地位,要油水没油水,心里很郁闷,就在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过了几天,王安石经过这个地方,看到了这首诗。先不管文采如何,光是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就很对王安石的胃口,所以立马就让人把作者找来,破格提拔。

当然,流传最广的还是文人雅士的题诗,这都是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李白和崔颢。

崔颢还算不上顶级的大诗人,但曾在黄鹤楼的墙上留下了一首光耀千古的大作。后来李白经过此地,刚想抒发一下心情,却看到了这首诗,犹豫了半天,留下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把笔一扔,扬长而去。

古人喜欢和诗,遇到自己很欣赏的诗,通常会和上一首,让这首诗更加有名,而李白的“不和”却让《黄鹤楼》名扬天下。

还有一段佳话是关于白居易和元稹的。这俩哥们儿关系好得不得了。元稹奉诏还京,一路上难免抒发点感情,题于墙上。过了些时候,白居易被贬,路上居然看到元稹之前的题诗,百感交集,提笔写下“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有佳话,自然就有“屁话”。清代《坚瓠集》中记载,有人出去游玩,玩得兴起,题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很寡淡,看了倒胃口。于是,就有人在这首诗的下面又题了一首,虽然有点不雅,但至少比上面一首有味道一“多时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二长。不是诗人长二丈,缘何放屁在高墙?”

这还没完呢,过了几天,墙上又出现了一首诗:“放屁在高墙,为何墙不倒?那边也有屁,把它撑住了。”把前面两首诗都给骂了。

这倒很像现在的网络跟帖,要是放在网上,至少得再跟上十几首,而且首首出彩。

别人题的诗你如果不喜欢,尽可以调侃一番,但不能给人家擦掉,否则很可能惹上麻烦。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跟陈友谅在鄱阳湖打仗,最后以少胜多。朱元璋很高兴,一个人出去散心,走进了一座寺院,也没心思看风景,只是皱着眉头瞎转悠。这就引起了老方丈的注意,于是跑过去搭话。

朱元璋正在四处晃悠,瞥了老方丈一眼,继续转悠。等老方丈追问到第三次的时候,朱元璋不耐烦了,抓起旁边的笔就在墙上题了一首诗:“战败鄱湖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客,何必叨叨问姓名。”题完转身就走。

老方丈一看,好家伙,严重违背我佛慈悲的思想,当即叫人全都擦掉了。

过了几年,朱元璋当上了皇帝,有一天又回到了这座寺院,想看看当年写的诗,重温—下激情燃烧的岁月。可到了那儿一看,墙上却一片空白,不禁大怒。惹怒了皇帝可不是闹着玩的,还好老方丈有点急智,写了一首诗献给朱元璋,朱元璋这才转怒为喜。这首救命诗是这样写的:“御笔亲题不敢留,留下鬼泣与神愁。谨将法水轻轻洗,犹有龙光射斗牛。”

总之,古人把喜怒哀乐化作一篇篇诗词,题于祖国的山山水水,早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我们在欣赏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里面不包括“到此一游”这种文学形式。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孔子之死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