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尼等不及政府的行动了。
在新闻播出后,网络上除了支持以外,也有很多人指责普雷斯顿自己不该滥用药物,一些中国网友急于撇清这则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什么不先管好自己的儿子呢?”
“我一直因服用致幻剂这件事在心里责怪普雷斯顿,我经常说,我的儿子理应对他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但与此同时,在当下,像他这个年纪的孩子,不应该如此轻易地就买到这么危险的药品,如果买不到这些致幻剂,悲剧就不会发生。”罗德尼最痛心的是,他的儿子平时并不是个药物滥用者,在那场聚会上,散发致幻剂的男孩也只是想让自己看起来更酷,更快融入普雷斯顿所在的群体。
然而这也是罗德尼坚信的问题所在:致幻剂实在是太便宜,太易得,也太危险了。
根据《2015年世界禁毒报告》,在若干欧洲国家,传统摇头丸的市场正在减少,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的报告正在以“令人不安的发展趋势”逐年上升。
毒品都有成瘾性,LSD类致幻剂的身体依赖性不强,但容易有精神成瘾性,人们容易迷醉于它们带来的幻觉体验,年轻人的流行文化也会导致滥用。除此之外,罗德尼告诉我们,在澳大利亚西北地区,很多矿工也在使用由25i-NBOMe和a-PVP制成的致幻剂支撑自己的工作。
不同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千差万别,这些根本不可能有质检的“邮票”,每一张上的浓度高低也无法确定。当你把纸片贴在舌头下,畅想一次奇幻的精神之旅时,之后的经历完全靠运气:那些跳楼身亡,或者赤身跑到大街上,甚至因啃食路人的脸被当场击毙的极端新闻,很可能只是一个概率问题。
“这就像是一场俄罗斯轮盘赌。”澳大利亚媒体称。
罗德尼创办了一个叫Sideffect的网站(名为“副作用”一词的演化),他希望通过公民运动,让人们意识到致幻剂的危害,现在已经有珀斯当地的一家足球队预订了罗德尼的宣讲,他希望能到更多地方教育更多的人——在采访中,罗德尼反复跟我们提到,希望他的行为能提醒澳大利亚和中国两国的公众。
在卧底活动中,合肥的供货商们一直没人注意到,罗德尼的左小臂上有一个纹身,也许这加强了他“黑帮”的印象,但如果仔细看会发现那是个人名:
“PRESTON BRIDGE 10-3-1996~18-2-2013”
这是普雷斯顿的名字,和他短暂的一生。这个16岁男孩的人生理想是成为刑事诉讼律师,他已经咨询过学校和律师事务所,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却在最后的时刻梦殒。
“当我意识到我儿子不会是最后一个因此致死的人,我真的没办法安之若素。”罗德尼已经把生意交给了经理人去打理,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Sideffect的项目上来,卧底行动震惊了所有人,但“这不是结局,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