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16-12-16 09:51:47 /故事大全

常人有所不知,后母戊鼎、四羊方尊、金缕玉衣和唐三彩骑驼乐舞俑,一同并称为国家博物馆的四大镇馆之宝。

后母戊鼎:出土后历经三劫

这尊青铜大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单是出土后数十年间所经历的种种劫难,就可称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硝烟传奇。

据挖掘后母戊大方鼎(曾称“司母戊鼎”)的吴培文老人回忆,1939年3月的一天,他的叔伯哥哥吴希增在野地里探宝,碰上了坚硬的东西,拔出来一看,头上带着铜锈。后来40多个村民,连挖了3个晚上,抬出来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

后母戊大方鼎暂时埋到吴培文的院中,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大鼎落入了侵华日军的眼中。吴培文知道他再留着鼎,可能性命难保。一番商量后,他们打算将鼎卖掉。可卖家却要求将大鼎分割成几大块装箱,于是大家横了一条心,决心要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

之后,日本人连续派兵进村搜宝。第一次,日军100多人将吴家大院翻了个底朝天,由于此时大鼎被村民重新埋入地下,日本人终于无功而返。日本人走后,吴培文将大鼎转移到了自家马棚地下。

第二次,日军来了3辆大卡车,一进村,就架起机关枪。吴培文急急忙忙检查了马棚的伪装后,又泼了些泔水,成功混出了日军包围圈。

这之后,吴培文花20大洋从古玩商处买了一个青铜器赝品,藏在自己家炕洞里。不久,日本兵和伪军又进村了,直扑吴家后院,扒开吴培文的睡炕,抢走了那个赝品青铜器。但由于日本人仍紧盯着吴培文的行踪,为了保护大鼎安全,吴培文将大鼎秘密托付给自家兄弟,远离家乡避难。

大鼎在吴家地下无风无浪地藏了8年。1946年6月,时任河南省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主任的陈子明和国民政府安阳县县长姚法圃带着一班警察,将大鼎从吴家大院东屋挖了出来。

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时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尚未启运,南京已经解放,后母戊大方鼎终于留在大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大鼎随即移居,成为镇馆之宝。

四羊方尊:叹一声鬼斧神工

令四羊方尊重现人间的是湖南普通农民姜景舒。1938年4月,湖南宁乡县黄材镇龙泉村,这一日,农民姜景舒三兄弟在半山腰挖土种红薯,锄头突然“铛”的一声碰到了一块硬物。在地下沉睡了3000多年的四羊方尊,于这战乱年代重见天日。三兄弟当时不小心将口沿处敲掉了手掌心大小的一块碎片。

消息前脚传开,当地古董商后脚就上了门,开出400大洋的价钱要收购这件宝贝,当时17岁的姜景舒每日愁的是一家十来口人的温饱问题,卖出了这件被后世公认为稀世奇珍的文物。卖掉宝贝时,姜景舒多长了一个心眼,将之前不小心敲掉的碎片留了下来,当做纪念。

直到1976年,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高至喜发现文物缺了一块,寻到了宁乡县,费尽心思找到了当年挖出四羊方尊的姜景舒,残片才得以归还,整整间隔了39年。

四羊方尊出土后可说是“命运多舛”,经历了古董商倒卖和奸商意图秘卖国宝的风险后,幸亏当时的长沙县政府很快派人前去查处,没收了四羊方尊,交由湖南省政府保管。

再之后,日寇进逼长沙,四羊方尊迁往沅陵。很多人不知道,四羊方尊曾在日机轰炸之下“粉身碎骨”,碎作20余块,便是此次迁往沅陵途中所遭遇的“大劫”。此后,国宝碎片一直被丢弃在湖南省银行仓库的木箱内,无人问津,到1952年才被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蔡季襄重新找出来,并作了简单粘合。

1959年,修复完毕的四羊方尊被调至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从此结束了出土后颠沛流离的命运,在北京“定居”下来。

金缕玉衣:曾历经盗焚两劫

静静躺在国家博物馆内,作为镇馆之宝的这件金缕玉衣,是1973年出土的西汉中山怀王刘修的殓服。它曾历经盗墓和焚烧两劫而安然无恙,穿越2000多年时光岁月隔世出土,诠释着古人不朽之梦。

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了一件宝贝——金缕玉衣,一时轰动全国。考古专家推断,玉衣主人当是中山怀王刘修。

与此前5年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满城汉墓的玉衣相比,这件金缕玉衣是历经盗墓及焚烧后的劫余之物,但色泽更为缤纷。这件玉衣应该是幸运地躲过了火焚之灾。

据当年考古队发表的文章记载,尸身所穿的金缕玉衣总长1.82米,一共13个部件,总计用玉片1203片,金丝约2580克,玉片用金丝线连缀而成。玉衣所用的玉片都很规正,大多数是梯形和长方形,也有少数三角形和不规则的四边形。玉衣是件“连体衣”,穿上它全身从头到脚没有外露的部分,以保证“精气不外泄”。最绝妙的是脸盖上还用一整块玉刻出鼻罩,双手作握拳状,大拇指单独分出,左右手分别用玉片46和47片。

这件国宝出土时有的玉片已经散落,是现代人用两斤黄金重新制成金丝盘口,重新将玉片连缀上。

唐三彩:再现盛唐胡汉交融

在上世纪之初,洛阳修铁路时因当地古墓众多,唐三彩大规模出土,但时人并不识货,认为它只是个“带釉的陶器”而已,甚至被当做“瓦器”随意砸弃。到了清末,北京的琉璃厂一带已是著名的古董荟萃之地,但当洛阳一带出土的“带釉陶器”倒腾到这里出售时,大多是被当做卖不出去的下脚货来处理。

直到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罗振玉的极力介绍和推荐,这种釉陶器才顿时身价倍增,很快成为古董商和文物爱好者争相收藏的对象。而且,其生动传神的造型和神秘变幻的釉色似乎更受西方人的青睐,外国古董商人甚至抢在中国古董商之前认识到唐三彩的价值,大肆收购,使得许多帝王陵墓和珍贵文物因此而遭受灭顶之灾。

由于史书上对这种经过淘洗的陶土做成的陶器并无明文记载,它的釉色通常有黄白绿三色,人们便习惯叫它“唐三彩”,而事实上,唐三彩并非只有三种颜色,国博收藏的这件“骑驼乐舞俑”就有黄、绿、黑、赭、红等多种颜色。

国家博物馆的“骑驼乐舞俑”是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西郊的鲜于庭诲之墓。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员姜波评价道,这件唐三彩充满生动欢快的异域风情,是当年络绎不绝的骆驼商队奔波于漫长“丝绸之路”的真实写照,令人不禁遥想盛唐时代胡汉交融、热烈富庶的盛世年华。

选自《报刊精萃》

2011.12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