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早上,赵怀恩端了满满一碗饺子,恭恭敬敬地摆在主位上。
在我们这儿,正对屋门的那个座位叫主位,只有一家之主,或年龄大的长辈才有资格坐。但是,在赵怀恩家没有一个人敢坐。每年逢年过节都这样,这是赵怀恩的爷爷订的规矩。现在,我就给你说说规矩的由来。
五八年大饥荒,我们这儿的人都饿急眼了,先吃树叶、草根,再吃树皮。当能吃的树皮被扒得精光以后,很多人外出要饭去了,不想走的就在家里梦想奇迹。庄里的死人根本没有人埋,散发着熏心的腐臭味。
眼看着也要全家覆没,赵怀恩的老爷爷拿出仅有的一点吃食,上气不接下气地对儿子说,走吧,别挂念我了,带上它领着大人孩娃逃荒去吧,也给咱赵家留条根。
赵怀恩的爷爷含一着泪,走走,回头看看家,再走走,再回头看看。
出了庄赵怀恩的爷爷就傻眼了。上哪儿去?他在外面一没有亲戚二没有朋友。呆了一会,他想起大家常说的西边子,便随着大路往西走。
当时,赵怀恩的爷爷满脑子只有一个字:吃。他想象着天上突然掉下来一麻袋红薯干子;有时候又想,谁如果能给几个黄面窝窝,让他干啥都行。他们随身带的几个棉籽窝窝,只有在饿得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才吃一口。几个孩子一直微弱地叫唤着:爹,饿得慌,爹,饿得慌......
赵怀恩的爷爷就哄他们,别说话,越说越饿。又说,别急,前面庄上就能要到吃的了。
当时全国都在闹饥荒,人人饿得伸着脖子,谁有多余的吃食给他?所谓逃荒要饭,实际上是捂着眼拼运气,不少人都有去无回。
他们每到一个庄上,都静的像被人遗忘了一样,十年九不遇见到个人,也像纸糊的一样摇摇晃晃。赵怀恩的爷爷就把念想转到地里。那时候正值青黄不接,麦子刚刚吐穗,怕人偷,每块地边上都有人看着。没有庄稼的地方,不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就是光滑地连根草芽都没有。路边上不断见到饿死的人。为了能保住一家人的命,赵怀恩的爷爷啥都不顾了,有时候夜里跑到麦地里拔一把,带杆一起吃;他们甚至吃过死人肉。
一个月后,他们来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赵怀恩的爷爷明显感觉到这儿的生活好一些:虽然人人也都瘦的脸上刀刻无肉,却没见到有饿死的人,而且,偶尔还能要到一口吃的。这天中午,一家人靠在庄里的一个麦壤垛边歇着的时候,却再也起不来了。赵怀恩的爷爷觉得两只眼皮像两块磁铁,使劲往一起凑。吻合了,几乎要完全吻合了。残存的意识在顽强地支撑着他,不能合上,老婆孩娃咋办?他想站起来,然而,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脚也只是蠕一动了一下。死亡的恐惧重重压上来,一滴久违的泪水,从深陷的眼窝里滚出来。
恍惚中,赵怀恩的爷爷觉得有很多人围着他们,不同的叹息声纷杂的传进耳鼓:“唉,这一家子眼看不行喽。”“可怜几个孩子,还那幺小。”......
忽然,一个苍老的声音越众而出:咱虽说没有吃的,也比他们强,总不能就这样看着人饿死吧。都回家操办点吧,没有多有少,一口也行,我先拿去。
有救了,有救了!赵怀恩的爷爷在心里呼喊。他感动地想哭,却流不出眼泪,他想起来给那个人磕头,也动弹不了,他勉强抬抬眼皮,只看到一个模糊的满头白发的背影。
不久,老人送来两只黑面窝窝。在他的带领下,有人送来一个,有人送来一块窝窝。
回到家以后,赵怀恩的爷爷依然对老人念念不忘:救命之恩再生爹娘啊,等年底收入了,一定得去好好谢谢人家。然而,今年盼着来年好,来年的棉裤改成袄,一年一年的都只是勉强顾上嘴,哪有余钱。眼瞅着自己年龄大了,赵怀恩的爷爷生出许多伤感和内疚。不知道老人还在不在,他想请人写封信,但是,当时忘了记那儿的详细地址。
赵怀恩的爷爷后悔地直跺脚。
那年过年敬神的时候,一下子触一动了赵怀恩的爷爷的心思。敬神是写个牌位放在堂屋当门的桌子上给他烧香,赵怀恩的爷爷认为老人没死,如果按敬神的法子,就是咒他。于是他灵机一动,盛了满满一碗饭放在主位上。
以后,年年如此。
临死的时候,赵怀恩的爷爷又嘱咐儿孙们,这个规矩一定要沿袭下去,咱应该永远念着人家的好,记着人家的恩。
奇怪,别人看不到,他们家人却能清楚的看到一个满头白发、慈眉善目的老人,笑眯眯地坐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