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局
每场比赛的头一夜,刘翔都要把自己的装备整理一遍。
独自在房间里,他会提前找出比赛服,拧紧钉鞋上的每一根钉子,如果第二天预报有雨,那就再找出一双鞋——做准备活动时穿一双,正式比赛时换另一双;参赛证、号码布都找好,所有物品摆在一起,仔仔细细地检查一遍,保证什么都没落下。
躺在床上,刘翔要在脑海里过一遍电影:第二天热身动作要做哪些,这次的竞争对手都是谁,哪个对自己最有威胁,针对他,自己得准备什么样的战术应对。
这是一套固定的仪式,比赛一切都是未知,但至少眼前这些装备是能完全控制的——现在多准备周全一点,明天的胜算就会增加一分。经历了无数场比赛,刘翔还是会有紧张,不过他一直自豪于可以控制好紧张的程度——少年时他就发现了自己这个优点,他总能踏踏实实睡好一觉,第二天在赛道上轻松自在,对着大家挤眉弄眼地做个鬼脸,不管是滂沱暴雨,还是大风低温,他都能发挥出训练时的最好状态。
刘翔当然也栽过跟头,那是2006年的国际田径世界杯,因为刚刚在前一周的国际田联黄金联赛总决赛上跑到了12.93秒,以0.07秒的优势赢了老对手阿兰·约翰逊,春风得意的刘翔早早就进入了状态。田径世界杯赛场在雅典,正是刘翔一战成名的那块场地,明明出国前还跟记者嘻嘻哈哈说“随便混混”,站在跑道上,刘翔突然意识到:“我对赢的渴望程度超过心理预期了。”
刘翔感到莫名的紧张,脑子里一直都蜂拥过来无数的声音:起跑怎么跑?过栏要怎么过?等到冲刺的时候又会怎么样?一连串的动作都在脑子里反复地过,等到发令枪响时,刘翔没有回过神来,边上一道风已经“嗖”地窜出去了。再往前追,已经晚了。12.96秒和13.03秒,还是0.07秒的差异,约翰逊和刘翔这一次的冠亚军倒过来了。
自从那次之后,刘翔很少再犯同样的错误,专业运动员很多动作都是自动、连贯的,因为在平时训练中已经确认了无数次了。最好的状态就是什么都不要想,等到最后发枪的时候,以最快的爆发力冲出去就行了。
可是这一次,混乱重新出现了。满脑子都是各种混乱的结局,赛场上的结果、大家的反应和赛场之外必将出现的声音搅合在一起,让刘翔没办法镇定下来。
这是2012年,伦敦时间8月7日凌晨,刘翔失眠了整整一夜。这一次他也太想赢了,但目标不是夺冠,他知道自己拿不到冠军了。
火箭式成长
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大家对刘翔的目标也不是夺冠。
在2004年之前,中国观众对110米栏都还很陌生,练这个项目的孩子也不多,三步一上栏等技巧是一个天然的技术门槛,不是每个基层学校都能做这种训练。
刘翔小时候是从跳高跳远练起的,辅助练习100米短跑。有趣的是,在跳高运动员中,刘翔的助跑速度一直是最快的,到了跳远和跑100米时,刘翔又是节奏感占优势。15岁的训练课上,孙海平第一次发现刘翔时,面前的男孩已经长到了1.83米,正是柔韧性强的年龄,胆子特别大,闷着头对着跨栏跑,也不怕被撞。速度、灵活性、身材,都满足了孙海平选材的需要。
大脚趾长、足弓深、跟腱长、爆发力强……各个教练都总结过刘翔的身材优势,刘翔解释这只是因为老师们喜欢他:“其实我自己知道,像我这样的身体条件,在国内还是有很多的,甚至比我还要好的也有。”孙海平介绍,刘翔跨栏反而是吃亏的,因为刘翔的腰太长了,导致整个人重心太低。